2005/07/15 | 生于70年代
类别(片段) | 评论(29) | 阅读(462) | 发表于 16:43





俺最早的一张相片,不知是几岁,大象玩具还有些印象




妈妈,妹妹,奶奶和俺,那时还没上学呢
晕~~俺穿得竟然是爸爸小时候的海军衫




全家福(摄于八十年代初)



[ZT]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记忆
每一代人也都有每一代人的美丽哀愁

70年代出生的人们
是什么伴随着你们的成长
嵌入你们的记忆?

一首老歌,一部电影,一本书
那些当时却道是平常的细节……


【1970年生】

对"文革"有点淡漠的记忆。参加过"红小兵";喜欢看抓阶级敌人和特务的连环画;早期看过的电影有《渡江侦察记》、《地道战》等;上中学时赶上建国35周年阅兵和女排"六连冠";看过《少林寺》后曾蠢蠢欲动产生过出家习武的念头喜欢巩俐而去看《红高粱》;如大学毕业。不少已成为单位领导决策层人物;混得不太如意的人也在考研,个别有成就者被列入"跨世纪人才";大多数已婚,正是生子的"黄金年龄",但总有那么一批人在充当"爱情守望者"的角色。

【1971年生】

大致情况跟197O年出生的差不多。小学时肯定唱过"我爱北京天安门"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两首歌;女的挺喜欢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中的小鹿纯子,男的看《霍元甲》挺上瘾;上中学时爱抄歌。制成"歌本"并贴上女明星的照片收藏;假如中学不留级,肯定是上大学第一批要交费的在北京上大学的话。最激动的是1990年亚运会的盛况,爱看《围城》这部电视剧,跟父母爱看《渴望》形成鲜明对比;上大学要军训了;有的人在大学毕业后,工作跳槽3至5次。

【1972年生】

一上小学就享受了改革开放的初步成果,写作文的内容包括"××成了万元户"和"张海迪事迹"等;大部分城市出生者已经是独生子女了;是最早一批港台歌星的"追星族";在老师的指点下,给老山前线的英雄们写过慰问信上大学时已经有一批经商高手在他们中间产生,不过尽倒腾些磁带、丝袜、贺卡之类的小玩艺儿;今年30岁,不过如今这年龄还算不上"大龄青年",谈恋爱也许绰绰有余。

【1973年生】

他们只能从图书馆里知道"文革"和"四五"运动了。1983年"严打"时。他们尚不谙世事;是最狂热的中学生"追星族"的一批。不过他们追的星差不多现在都已退隐江湖;1988年左右。他们迷恋上,"霹雳舞";其中有人获奥林匹克什么奖,然后保送上大学大学毕业时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考研的人越来越多。

【1974年生】

上小学的教材跟哥哥姐姐们又不一样,"红小兵"改叫"少先队员",上小学戴红领巾的那会儿是最快乐的回忆;上大学时赶上中国"申奥"失败,有的人因此砸了酒瓶。但大部分人开始深深体会到了国家强大的重要性;要是热爱文艺。会知道诗人顾城自杀的事。

后70年代

【1975年生】

小学生时代总是很有理想,学过"长大要当科学家"之类的课本;80年代中国发生很大事情。尚不能对他们构成影响,只关心考试时的"时事政治题";流行广交笔友的活动;在越来越多的国产歌星面前,开始接触"崔健";流行的"青春美文"纷纷倾倒他们面前的同时,喜欢"俏黄蓉"多于"傻郭靖",许多女孩子的学业被耽误了;他们开始觉得应该和1974年前出生的同龄人活得不一样。开始做出逃学等叛逆行为。

【1976年生】

跟前面的人相比,他们即使已经长大成人,但他们的年轻也够让人羡慕的;他们是与唐山大地震共同出现的;他们赶上"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时代,所以今天的大学计算机专业才那么火爆;他们其实是90年代的"中学生和大学生"。若从思想角度看,也可以算准下一代了;上中学时正经历"汪国真"热。那些蹩脚的诗就这样留在了他们的毕业纪念册上了。

  【1977年生】

小学生时代没什么特别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还是他们的口号,不过。连环画是越来越少,这是他们的悲哀;中学生时代世界已经变得异常丰富,男孩子爱打电子游戏机。女生爱看席娟之类的书。这也累坏了家长,觉得现今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如果不是太笨的孩子,今年也该大学毕业了,但"留京指标"越来越难弄了,有的人只好赖在北京。等待机会。

【1978年生】

据说,真正的"计划生育"就从他们这年开始的,所以这一年出生的孩子肯定都有过"小皇帝"之类的称呼;直到1992年,作为北京的孩子才第一次吃上"麦当劳";在大城市的迪厅或酒吧,总有那么几个爱做作的女孩叼着香烟玩深沉,不知道自己该呆在学校里好好念书才对,上大学的第一件事不是买世界名著或参考书,而是买一本《中国可以说不》。

【1979年生】

又一批幸福的"独生子"出生,喝"可口可乐"是7O年代出生的人当中最多的;读中学的女生已经被告知。"遇到不法侵犯时,请拨11O!"因为他们的父母总是担心满大街都是坏人。孩子们会被欺侮。"扮酷"的时代与他们的青春时代巧合在一起,所以,最酷的也就是他们了!

【70年代娱乐关键词:电视】

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对电视的感情是刻骨铭心的:小时候要到别人家看电视,死活赖着不肯回家,常常被爸妈打。一部《排球女将》不仅让我们拍红了巴掌,把“晴空霹雳”和“流星火球”变成了口头禅,而且女主角小鹿纯子那种头顶分线梳出两条马尾的发型,也成了中国女孩们偷师学艺的对象。《血疑》则是我们看的第一部悲情片,对喜欢大团圆结局的中国人而言,第一次在荧屏上经历如此的生离死别,其“催泪弹”的效果绝对不亚于后来的琼瑶片。

那时好像一共才三个台:中央一台、中央二台和省台。但感觉那时的节目却很丰富,少年时代最有名的电视剧有两部———《上海滩》和《射雕英雄传》。《上海滩》播映时,一时间每个小伙脖子上都多了一条白围巾,黑色风衣也随处可见。从《射雕英雄传》开始认识男生女生,原来世界上除了林妹妹和宝哥哥,还有可爱的蓉儿和憨厚的靖哥哥。那时学生一下课,操场就成了擂台,一百多个“靖哥哥”在练“降龙十八掌”,三十多个“洪七公”拿着根棒子到处乱窜,还有七八个“欧阳克”摇着扇子去撩“蓉儿”。

【70年代生人看过的经典电视剧】

《排球女将》:这部描写女排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争的电视剧在青少年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使排球这项体育运动风行一时。

《血疑》:因为这部电视剧而对自己身上的每一块印记疑神疑鬼,80%的人都知道什么是RHAB型。

《神探亨特》:在没有好莱坞大片的那个年代,这个玩世不恭的侦探真是叫人大开眼界!最让人着迷的是亨特在办公室和恋人“打啵儿”的嗜好以及亨特风度翩翩的夹克衫和墨镜———上衣从来不扣,而墨镜原来也并非盲人专用。

《霍元甲》:“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此剧每天一播放,大街上的人就见少。当时有一首儿歌是这样的:“1984年,我学会迷踪拳,打死了龙海生,抢走了赵倩男。”

《几度夕阳红》:这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连续剧创下收视高峰,让当时在香港发展平平的刘雪华以及帅哥秦汉成为当红“炸子鸡”。

【70年代娱乐关键词:小人书】

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人的童年有着和其他年代的人相似的娱乐方式:推铁圈、吃小豆冰棍、看五分钱一场的电影,用泥巴做成炮楼,然后像小兵张嘎那样点燃……除此之外,“文化消费”在70年代生人的童年占据着重要位置。特别是小人书在70年代生人这里发展到极致,替代了所有的国内外名著,看小人书成为70年代出生的小孩的一大乐趣。他们喜欢把这种叫做“连环画”的读物叫成“小人书”,这样可能更亲切些,还有点神秘感。即使被父母打骂,他们也要省下钱去买小人书,或者坐在街边的小摊上如痴如醉地看,平均每个人的“藏书”达10册以上。

【70年代娱乐关键词:偶像】

在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这里,偶像还是真正的偶像,没有演变成后来“呕吐的对象”。我们的目光已经从雷锋、董存瑞身上转移,投向了电视和收录机。那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本相对精美的笔记本,用来张贴明星贴纸。

最初的偶像是高仓健,这名字听起来像是仰望一座大山。他确实让无数中国人感到颜面扫地,同时很多相貌不错的美男子大概对他也记忆犹新,因为高仓健让他们的脸蛋变得“奶油”了,高仓健的伟岸一度成为70年代人“寻找男子汉”的坐标。

发哥在《上海滩》里那个甩动白围巾的潇洒动作,让许文强成了一个经典。也许是发哥留下的印记过于深刻,使得我们今天看到所谓的帅哥、酷哥,不免感到深深的失落。成龙还刚从警察学校毕业,总闯些莫名其妙的祸,还拿些毛巾,衣服,凳子之类的日常用品教育坏人。刘德华则老是一身干净的白西服,拎着把大刀冲在砍人的第一线。李连杰一出现就面对着几十甚至数百个笨蛋等着他一一摆平,最后抱着女主角从容离开。张国荣唱着《夜半歌声》还客串着小警察的角色,磁带的封面上总是温暖地笑着。周星驰的“无厘头”从来都不让我们失望。在90年代的大学校园里,《大话西游》流行得让人难以置信,对《大话西游》的认可程度可以成为划分60年代出生的人同70年代出生的人的分水岭。

【70年代娱乐关键词:流行歌曲】

以学外语的名义,买下价值不菲的双卡四个喇叭或者日本进口的声宝六个喇叭收录机,把一盘盘盗版的或者是翻录的磁带塞进带仓里———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代人就这样接触到了流行歌曲。“原来还可以这样唱歌。”邓丽君熏陶了70年代生人对于流行歌曲的饥渴之心。当时对于“不良少年”的定位是:喇叭裤、蛤蟆镜、爆炸头、拎着录音机满大街遛,录音机里放着靡靡之音。这可能要算是最温情的“不良少年”了。

邓丽君教会了我们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唱歌。随后,张明敏假模假式的“口水歌”、程琳装模做样的天真,张行和他那把吉他,陪伴我们度过最初的时光。但幸运的是,我们听到了一些即使是在后来也难以找到的美丽歌声。此后有了校园歌曲,才有了罗大佑、李宗盛、齐秦、苏芮……跟现在的流行歌曲常常不知所云相比,当时流行歌曲的歌词都非常精美,非常打动人。当时的年轻人会把歌词抄录下来,当做一种对诗歌的精神寄托。哼着“隔壁班上的那个女孩为什么还不经过我的窗前”,在老师尴尬而且愤怒的目光当中,我们接近了潮流。

夜深人静时,童安格老是在收音机里,唱着《午夜的收音机》,《情义无价》总是在大街小巷的歌厅里回响。赵传老觉得自己长得比较丑,一天到晚老想飞,雨生也栩栩如生地在窗前天天想你。潘美辰在四处找家,齐豫却已经找到了,而且还背到了背上。罗大佑很有先见之明的《恋曲1990》终于在1990年又一次响彻了大街小巷,李宗盛还在积极地跟阿莲培养着感情,所以一天到晚地不着家。70年代末期出生的人则抓到了小虎队的尾巴,那时他们还没散伙,在《青苹果乐园》里泡着年轻漂亮的少女队。


相关链接:老电影插曲合辑【视频下载】


4

评论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889]
作品[79]
没计[145]
老闻画室[106]
金脚印童画[32]
迈丫儿[80]
片段[174]
牛皮盒子[62]
POP[13]
影动[60]
乐耳[48]
UFO[20]
网兜[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