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24 | 【失望】国家大剧院标志设计
类别(没计) | 评论(12) | 阅读(1170) | 发表于 09:13

在【5D资讯】看到LS推荐的这篇【中国国家大剧院标识正式对外公布】,着实吓俺一跳——怎么可能呢?陈幼坚是俺仰慕的设计大师啊。。。太失望了,像极了80年代的报头风格。。。俺脑子一时乱了起来,真得乱了

---------------------------------------------------------------------------------------------

2007.12.26 

转一篇陈绍华的文章国家大剧院标志该怎么设计?】  ,看看陆陈老顽童怎么评港陈。。。



国家大剧院邀请设计大师陈幼坚先生执掌其形象工程之说早有耳闻,心想这个饱受争议的建筑至少将会有个不俗的标志了。

平安夜前一天,同时收到几个朋友的短信,大骂国家大剧院的新标志,我知道,一定是标志已经发布了,于是网上搜索。

当我第一眼看到时,大概与所有开骂的设计师一样——惊讶和失望!

这样的水平,确实是说不过去的,无论从图形的质素还是字体的设计,都不曾看到一个专业设计的影子,更不敢相信这是出自大名家之手。

就整体的气质而言,我完全同意一个博友在我的博客里的评语——“萎琐”。 


陈幼坚先生原本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平面设计师,曾因诸多精彩的商业设计案例而让业界同人佩服,但近些年来不知先生何故总是在一些重要案子上频频失手,不客气地说,这是对设计资源的浪费,也让喜欢他作品的设计师们一次次地失望,我想,或许这与他那明星般频繁地社会活动有关,或许这些东西并非出自他本人之手,或许是不是也同我的西安商业银行、中央美院等案子一样遇到了作为设计师不可抗拒的因素?如若如此,我非常能够理解个中之苦,作为一般的商业案子,在时间和精力成本的考量下,作罢也可以理解的。

当然这都是猜测。但无论如何,对于这个代表国家主流文化的象征物,具有级大影响力的项目,总不能如此掉以轻心吧?作为设计师,一生中能遇到这样的项目机会恐怕也不会太多。另外,以他目前的影响力和地位,是否也应该意识到自己对推动审美进步有一份教化的责任。

这样的大师,这样重要的项目,最终是这样的结果,确实很难让人接受。

其实,图形的美丑仅仅是个表象和技术问题,一个好的设计倚赖在于背后的思考,设计,就是准确的理念指导下的正确选择,而在这个作品中看到的只是现在社会上流行的行货式的模式搬照,显然缺乏对这个特定项目的深入思考。

对于这个案子,虽然我不曾想过要去寻求投标,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它的思考。

这个代表着国家主义象征的,并是永久性的超大文化设施,它应该传达一种什么样的信息,其形象主体该是怎么样的表情,以及视觉分量上应该把握在一个什么样的度,这的确是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从美学层面上讲,与这个建筑本身的争论具有同等分量的学术意义,在审美层面上的选择与取舍之难度也不亚于建筑设计的本身。

以我本人的浅见,中国大剧院的平面识别,完全不需要去重复和模仿建筑形态。因为这个建筑本身形态的霸道和体量的威力足以压迫一切感官,甚至它的视觉残留的力量都是强大无比的。在这种力量的压迫下,平面设计绝对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平面的设计绝不能拿自己劣势和建筑的强势去拼比,无论你玩儿遍所有平面的绝招,这个结局一定是出力不讨好的。

可惜,陈幼坚先生不明白这个道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说与其说陈幼坚先生因漫不经心打败了自己,不如说是被建筑设计师安德鲁先生而毁灭。
 

那么,中国大剧院的识别到底应该怎么去做呢?

或许,我们应该回到传统哲学本身去思考,石涛《画语录》讲“无法之法乃为至法”。这个案子,大概也只能做“无为而为”的设计了,即——老老实实地写好中英文字体,其它的一切都是画蛇添足。

我想,这才是中国大剧院形象设计的唯一出路。

-----------------------------------------------------------------------------------------------

【相关评论文摘】
-------------------------------------
上面我说过了视觉起到吸引别人眼球,专业术语叫视觉冲击力.好,让我们看看我国著名设计大师陈幼坚同志设计的国家大剧院标志作品, 你们看,红色,多有视觉冲击力,记住:标志首先要让别人能够看到,看都看不到.谈何记得你啊.新国家大剧院标志,多大气,多有气势啊,你看,"国家"拼音的开头字母分别是"G"、"J"都在标志中得以很好的体现,红色是中国的颜色,让人和中国联想起来,中国也同样能建造这样现代的建筑,古典和现代在标志中有机的体现了。看,标志下半部分运用了线,点、线、面和谐的组织,线也代表水,5根线,代表了“国家大剧院”一共是5个字。上半部分一股向上的力量,也代表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蒸蒸日上。
-------------------------------------
幼坚大叔的标志象时光机
把我带到了上世纪80年代`````
-------------------------------------
国家大剧院的标志而言,应该算是一个中庸作品,在进退两难的时候,只能退而求次,港陈已经说了,也出了十几个方案,“母亲”选中了这个也没办法,而且你看字体都没有设计,应该是放到最后面的一个且没有抱太大希望的方案,在说是为政府和“母亲”做事,在坚持下去只能退出了。港陈又说了,“为大剧院设计标志“没有奖金”,因为那是“为国家做事”。”哈哈、必竟是在玩商业嘛。但是这件作品无疑降低了港陈的商业地位。
-------------------------------------
喜欢无为而为,设计已承载太多释义
-------------------------------------
国剧院的标识已经出来,我也想众人只是就事论事,没必要再去相互揭短护短~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同行内友军相护一团和气,对这个现象视而不见麻木不仁,那么我等设计师们未来的明天,基本就没啥指望了……
港陈/的“妥协性红白标”(多数人包括我自己10有8,9都估计不是幼坚大叔的本意),但直觉却把我们带回了那个6,70年代:一轮红日从海平面冉冉升起,照亮了神州大地照亮了红色祖国云云…且我们还不知行外人,现在是怎么去看它的~

深陈/黑白标,尽管设计最终还没到位,但固有的观念被更新,感觉始终在启示年轻一代同行人意念的前瞻性…深剧院的标识用陈/自己话说:“由一个黑哭脸和白笑脸组成,以往的艺术建筑都是以音乐的符号来作为标识,而深剧院的标志则是关注了人的情感,是非黑白分明,表现人的喜怒哀乐。其实舞台艺术的冲击让人悲喜交加,艺术最本质的是进入人的心灵”
虽然2陈的2红黑标志同时暴光,一经对比严格意义讲其实都不怎么耐看,但由此而引发出的话题很多,它折射出了我国行业体制下致命的怪异现象───体制无时不在的在强歼着设计!!
国大剧院号称目前世界上设斯最先进的大剧院(可能是之一),但一开始竟然产生出了政治化怪胎标志…
而深圳被国人封为大陆人思想观念最为开放的城市,但这个黑白标志被其认可后,开放者的领导却迟迟不敢去大胆的使用它??

─────这说明了什么?这种反常现象,才使我们引以为反思和值得去关住的﹌﹌﹌

期待偶的好友众议员/能再次出山,另发高见~

-------------------------------------
我还是那句话 设计背后都是政治 这不是陈幼坚也不是我们这些设计师能左右的 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不过这次我有点忍无可忍了 太TMD难看了!!!
-------------------------------------
不否认任何事物都有(大)政治的背景在里面
问题是政治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政治未必就是阻碍,相反可以促进
-------------------------------------
关于政治 李敖有话说
好的制度让坏人变好
坏的制度把好人变坏
于事一样
-------------------------------------
只想说一点:

设计师在没有成为知名设计师,头上没有光环的时候都是放养的,设计师出名了就容易变成圈养的

没有出名前,只能是真抢真刀的跟客户干,跟对手干,跟大环境干。他们如流放在草野中的狼群,环境的残酷,决定了他们没有退路,只有义无返顾向前的决心和勇气。这样的环境造就了一大批有着积极进取心的设计师,他们成长最快的,同时生存环境也最为恶劣,必须有着如狼般的决心才能力在残酷的环境中生存;而一些已经头上有光,名声在外的设计师,因为他们占有着行业中绝大多数资源和优势,正因为这点,他们较容易被宠坏,政府一有大的设计项目,最先想到的绝对是这棒子人,他们象是被政府包养的“二奶”这样的体制这样的环境这样的优越感腐蚀着中国本来就为数不多的设计师。这是现象,但愿不是本质,也希望那些已经成名的设计师尽管有着可以圈养的资源,也应该多想想被放养的乐趣,不要因为那些优越的生存环境而散失了原本属于自己的狼性和个性。
-------------------------------------
商业设计,特别是跟政府干的那点破事,那些自以为是的官员中间不左右搅两搅,那绝对是显不出他们的本事,他们就如果设计行业的搅屎棍,所谓搞设计,大概典故就是来源于此,老陈被强奸成这样,一点也不意外,对于老陈的设计能力,毫不怀疑,不能够以点盖面的来谈他老人家的设计,要理性,要客观,支持你,二陈!!!!
-------------------------------------
陈幼坚表示,为大剧院设计标志“没有奖金”,因为那是“为国家做事”。------这就是某种意义上对行业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政府赤裸裸的“作为”?!
大剧院建筑50亿都出去了,就短这块板子?设计行业要发展,资金也是瓶颈阿
-------------------------------------
500米以内的传播方式,我赞同你的观点,因为其建筑外型本身就是最好的识别,这个观点适合站在500米内,超过则无法证实其观点的科学性;不要忘记标志存在与媒介中的传播方式,也就是说形象呈现在媒介中的状态,比如日常的印刷品等,总不至于在传播过程中用几个字来向我们的广大人们群众描述国家大剧院吧。忽略了这点,那么国际大剧院就真正成了北京大剧院了,只有北京人们知道那是国家大剧院,至少这样的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其形象的传播的.还是回归到本人从前的观点:“找到设计的目的,是你正确找到解决设计表现方法的通路;将你的设计还原到环境中,是你评判设计是否适合的标准
-------------------------------------
港陈用的是他从前设计香港国际机场的手法,可惜这次用得并不好啊,他是把道家思想应用到极致:以不变应万变,呵呵~

... ...

关于 国家大剧院标志设计的最新评论

19

评论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889]
作品[79]
没计[145]
老闻画室[106]
金脚印童画[32]
迈丫儿[80]
片段[174]
牛皮盒子[62]
POP[13]
影动[60]
乐耳[48]
UFO[20]
网兜[70]